观沧海悟正道

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河南省林县(现林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县域大面积十年九旱,水贵如油。上世纪60年代,为解决林县人民的吃水问题,在杨贵书记的领导下,林县人民准备修渠,将山西漳河的水通过这条渠引到林县来,改变林县“十年九旱”的现象。林县流传一句话:“林县人一辈子只洗三次脸,出生时洗一次,成亲时洗一次,人死了再洗一次”。当时的林县有多旱,百姓的生活有多苦,就是为什么林县人民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修建红旗渠,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硬着头皮勇往直前的原因。30万林州人民,10个年头,在科技并不发达的上世纪60年代用着简陋的设施,克服着艰苦的条件,就拼着一股蛮劲、韧劲、狠劲,靠一锤一钎“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在崇山峻岭之间建成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红旗渠。

历史证明,没有任何困难能难倒共产党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形成了更加坚韧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红旗渠的开凿不仅为林州留下了幸福之渠,更留下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如今,俯瞰红旗渠,如天河般在丛山峻岭上蜿蜒流淌,浩浩汤汤为林州人民送来幸福之水。光岭秃山的萧条景象已不复再见,葱葱郁郁的植被覆盖着林州大地,一幅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

    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发扬好、传承好,汲取奋进的力量。

要发扬敢想敢为、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在缺钱少食,没有国家补贴的情况下,面对生活的紧迫问题,林县干部和群众宁愿苦干也不苦熬,宁愿眼前吃苦也要换来长久幸福,宁愿自力更生、群策群力也不等靠要、单纯依赖国家,他们敢想敢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建成了红旗渠,处处彰显着共产党人吃苦耐劳、顽强拼搏、不畏时艰、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发扬红旗渠精神,像他们一样要养成敢想敢为、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锻造坚韧不拔、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在新时代建功立业、再创辉煌。

要发扬齐心协力、同甘共苦的作风。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始建于1960年,参建民工达数十万人,修建时间长达10年,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林县人民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如此奇迹呢?靠的就是团结的力量和齐心协力、同甘共苦的作风。在修建时,领导干部身先士卒,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搞特殊、不徇私情、不高于群众,领取补助比群众少、完成任务比群众多。“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这个顺口溜是干群齐心筑梦的最好诠释。最终,领导干部与群众形成了磅礴伟力,创造了人间奇迹。

要发扬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作风。开凿红旗渠的建设者们,顶酷暑、战严寒,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涌现出像马有金、路银、任羊成、王师存、李改云、郭秋英、张买江、韩用娣等一大批红旗渠建设模范。岗位有差别,态度无区别。我们要弘扬红旗渠精神,要发扬专注精神,锤炼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硬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成为岗位能手、行业“专家”。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今天,我们踏上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在新征程上,红旗渠精神依然是我们要高高举起的一面光辉的旗帜。我们更需要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树立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践行奋发进取的责任担当、发扬攻坚克难的坚强作风,拿出“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干劲、“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锚定目标加油干、咬紧牙关全力拼,在新征程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评论

热度(2)